学生展示居家小实验
学生们的科学思维会从什么开始?一份食盐?一块布条?一个纸杯?一根棉线?还是一块磁铁……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论,发现生活中的知识,我市部分学校开展了居家小实验活动,让孩子们去发现、去感受、去创新,恣意徜徉在科学海洋中。
□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杨永刚
生活中的科学实验
引起浓浓兴趣
在《会游泳的鸡蛋》实验中,东风路小学的同学们发现鸡蛋神奇地浮在了水面上,知道了平均密度小的物体可以浮于平均密度相对大的液体上,也正因此,明白了死海不死的秘密。
世界如此美妙,是因为有声音的存在,自然的风声、雨声、流水声,乡间的蝉鸣蛙叫,城市里车水马龙的声音……通过《一起跳舞吧》实验,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感受到声音的强弱、高低。在奇妙的物质世界中,物质与物质之间有着不同的物理关系,通过《将水杯倒立水会洒吗?》的实验,同学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及水的表面张力这两个物理现象。
丁香路小学科学组教师开展了“‘实验室’带回家,向着小小科学家出发”线上科学实践活动。刘佳奇老师以天相奇观——月全食为契机,上了两节有关月球的系列课。《月球》一课,刘老师通过让学生观看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成功发射视频,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及了解月球的兴趣。环形山是月面上最显著的特征,孩子们纷纷用自己的行动模拟了《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实验。《月相的变化规律》一课,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并能根据平时的观察,通过逻辑推理,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而产生持续观察月相的兴趣。结合发生月食景观的成因,孩子们效仿古人赏月的雅事,拍照记录下安静美好的时刻。邰永霞老师在《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一课,结合“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相关内容,让学生学习了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在课后通过让学生利用手中材料制作航空航天模型,以此来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金河镇第二中心校的科学老师们也在线上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指导他们认识自然、崇尚科学。有的学生主动做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在实验中培养了动手能力,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科技馆里的科学课
带学生玩转科学
“同学们好,我是内蒙古科技馆的小张老师,今天我们一起实践的科技课程叫《寻声溯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利用身边常见的物体就可以看见振动啦……”为了丰富学生居家学习科技实践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内蒙古科技馆及时整理《科技馆里的科学课(网课)》系列视频共13期,让同学们在居家学习之余,放松身心,玩转科学,培养创新思维,拓展知识面,提升科学素养。
“自行车为什么能在钢丝上走?”“鸟类的卵有哪些有趣的知识?”“小小的豆子如何变成豆腐的?”居家学习的这段时间,我市中小学的同学们跟着内蒙古科技馆科技辅导老师的教学视频认真地实践起来,在实践中,大家不仅找到了乐趣,还了解了其中的科学道理。据内蒙古科技馆科技辅导员老师介绍,《科技馆里的科学课(网课)》系列视频,立足内蒙古科技馆展品、科学课程资源,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劳动等实践内容,从策划、编排到拍摄、剪辑,都由内蒙古科技馆科技辅导员独立完成。
同样,为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东风路小学组织学生开展了两期线上游览内蒙古科技馆系列活动。学校邀请到内蒙古科技馆老师与学生们相约云端,面对面沟通,共同探索科技魅力。石老师讲授了《寻声溯源》一课,在同频直播课程中与学生们互动做实验,激发他们探究科学实验的热情。在活动中,真正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激发了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在体会其中乐趣的同时,深刻感受科技的神奇,享受科技的魅力。